10月底再次跌破3000点以后,11月的各种利好频现,使得市场气氛再度活跃。11月以来的两周,上证指数累计上涨超过200点,两市单日成交额也从9月底的5600多亿元增加到11月11日的超过12000亿元,比最低迷时已经翻倍。

      上周多个利好刺激市场,包括三个主要催化因素:海外通胀数据放缓、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加快。业内人士认为,接下来A股将全面展开跨年行情,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回升,A股上涨幅度有可能超出预期,地产产业链以及消费板块有望领涨大盘。

      单日成交翻倍后,行情还得“飞一会儿”?

      从过去A股历史来看,单日成交额大幅上涨,是指数全面上涨的先行指标,尤其在多次岁末年初行情的“变盘”阶段。

      2012年底、2014年底出现的跨年行情,2015年四季度的反弹,2016年二季度、2019年一季度的上涨都有一定类似,在低点徘徊大盘成交陷入低迷后,市场开始反弹,不久单日成交就大幅上涨到“翻倍”水平,接下来指数继续大幅抬升。其中2012年底的蓝筹股反弹,是市场连续调整超过20个月后出现的,2021年2月到2022年10月底,市场也已经累计调整超过20个月。

      2022年9月30日,两市成交一度跌至5608亿元,10月11日则为5638亿元,随后上证指数在10月31日再次跌破2900点,不过最低至2885点,并未跌破4月27日的2863点。11月市场开启全面反弹行情,11月4日A股三大指数大幅走高,收获日线五连阳,两市单日成交突破万亿元大关。11月11日两市成交超过12230亿元,相比最低迷时的成交额已经“翻倍”。

      东北证券策略分析师邓利军表示,近期美国10月通胀数据弱于预期,加息预期缓和带动海外市场大幅反弹,国内强调疫情防控优化,在盈利修复预期改善下,A股反弹延续,底部特征越来越明晰,现在就是积极布局的时候。

    “如果这是见底的第一波上涨,仓位比风格重要,因为大部分板块都会轮到,弹性比业绩重要,防御性板块跑不赢指数。”对近期市场反弹,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樊继拓称,预计这一次反弹级别比较高,不是单纯的反弹,有可能是牛市起点的第一波上涨。按照2019年第一季度和2016年第二季度的经验,后续风格大概率会扩散甚至转移,从而推动指数进一步快速抬升。

     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,从牛熊周期、估值维度出发,对比过去5轮牛熊周期的大底,今年4月末和10月末时A股估值、风险溢价等多项指标均已处于大的历史底部区域。此外,产业资本的行为同样反映了目前市场的底部特征,历史上市场在底部区域时,产业资本往往会减少净减持规模,今年4月时产业资本净减持额就曾低至98亿元(今年前3个月月均减持规模316亿元),而到了10月产业资本净减持额再次减少至84亿元。

      荀玉根表示,从股市的年度表现看,即使在2008年、2011年、2018年这三次市场最弱的单边调整中,依然存在两波上涨行情,而今年至今仅有4月底至7月初这一轮行情,从历史规律看年内还会有一次投资机会。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,基本面回暖将催化年内第二波行情的展开。

      行情反转也往往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站稳。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上两次跌到7.19左右,分别是在2020年5月27日(第一个低点是3月19日的7.16)和2019年9月3日,但当时都未跌破7.2,美元表现强势,而A股也在3000点左右徘徊;2015年8月A股跌破3000点,也伴随着人民币弱势。

      股市和汇率多次一起低迷后,A股很快就迎来明显的反弹行情。这一次人民币离岸价一度触及7.37(10月25日),随后快速反弹到7.1左右水平。

     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A股行情持续性还需要关注:海外加息周期进入尾声,人民币回升的节奏,防疫政策的持续改善,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等,跨年行情也将主要跟随这些要素进行验证。

鑫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胡宇向第一财经表示,外资进入中国市场,要赚两部分的钱,一是汇兑收益,二是人民币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。对境外加仓A股的外资来说,现在A股价值股“便宜货”很多,资产低估会产生很多布局机会。